一方小小的空间,自然风格的原木桌椅,各色酒类饮料,外国人自己选定的音乐。躲在校园外不大起眼的角落里,桂子山华师文化街紧挨校园的一间小酒吧,两年下来,在留学和生活于 武汉的外国人中声名鹊起。每至深夜时分,不同肤色的人们聚集于此释放激情,且越夜越精彩,东八区的晨昏界限,在这里被无限延伸。
异国情谊 从相视的微笑开始
从珞喻路拐进华师文化街的入口,向着大树成荫的校园沿坡而上,两三百米后,街至尽头,声息渐低,便望见夜色中如慵懒醉眼一般的霓虹灯了。文化街70号, 伯顿咖啡4个字,刻在霓虹灯下一块木板上。
推开两扇中式传统镂空花雕木门,音乐扑面而来。晚9:30,这里,夜的篇章才刚刚开始。
店内40张长条乌桐色原木桌椅,椅子上垫着蜡染布垫,墙角有意露出的砖头,告诉来者这里的自然主义风格。
结识喀麦隆留学生马尼克和他的朋友们,从一个相视的微笑开始。那会儿,酒吧里只有三五桌客人,多是黑皮肤的非洲留学生,墙上投影的MTV和在耳边奔跑的摇滚,马尼克和他的两个非洲朋友正在抽水烟。我们后来才知道,那种接着章鱼爪子般软管的烟具,是留学生们自己带来的阿拉伯传统烟具,燃烧的全是阿拉伯人喜欢的水果香料。
我们头一次见到这种烟具。大约是看到我们时不时投过去的好奇的眼神,又或者是被我们中的两个漂亮女孩吸引,马尼克冲我们笑了笑,举起手中的啤酒,示意喝一杯。咂上几口啤酒,我们和马尼克他们攀谈起来。
马尼克的普通话相当标准,他在武汉理工大学留学。他说,他喜欢酒,也喜欢这座越来越有活力的城市,而这间酒吧,是他和朋友们爱上武汉的理由之一。
酒吧老板曹庭贵正在店里闲散地转悠,马尼克的话让他很高兴,得意之下,他请我们各喝了杯“铁达尼”。“铁达尼”是这间酒吧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单杯烈酒,需与一撮撒在手背上的盐和一块鲜柠檬片搭配。一口饮下杯中烈酒后,马上舔一口盐,嚼碎柠檬片吞下,那股在嘴中炸开的烈酒辛辣,立即神奇地消于无形,丁点不剩,只剩胃里一团火。
1988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的曹庭贵,毕业后不愿做国家分配的中学体育老师工作,遂下海经商,天南海北晃了很多年。2010年世界杯期间,曹庭贵在华师文化街另一个小酒吧看球时,几个外国朋友在闲聊中说,武汉缺少一个适合外国人聚会的酒吧。
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,当年年底,这间酒吧便在桂子山麓开张。位处高校中心地带的地理优势,让这间酒吧很快在外国留学生的口口相传中火爆起来,并逐渐吸引了在武汉工作、生活、甚至是旅行的更多外国人。如今,每晚聚在这家酒吧里的,已不仅仅限于留学生。“不夸张地说,这300平方米的空间,是武汉外国人最密集的地方,全世界24个时区的人都来过。”他呵呵一笑。
曹庭贵的话尚有待考证,但在那一晚,我们除了遇见来自喀麦隆、埃塞俄比亚、 南非等国的非洲留学生外,还遇到了两个 美国(度假) 外教、一个法国人、一个意大利人和两个格鲁吉亚姑娘。
来中国已4年的美国外教华瑞,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,甚至会说“不靠谱”这种地道的方言。他说,酒吧对西方人很重要,三两个朋友坐在一起,喝上几杯酒,聊聊天,是他们享受夜生活的常见方式。不过,武汉的绝大部分酒吧,太闹太吵,并不适合朋友聚会闲聊,“美女很多,‘混混’也很多。”他笑。那些酒吧里气氛固然热烈,但也会让他们有一种不安全感,所以,他们更倾向于在外国人的圈子里活动。
这与我们的所见恰好相符,这里,更多时候,外国人似乎只是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聚会。与其他酒吧不同,店外少有豪华私家车,相同的是,漂亮女生在这里更受欢迎,也只有漂亮女生,享有被人主动问候的权利。
当然,无论是男是女,马尼克、哈维他们,面对任何主动来自中国人的友好,都会热情地回应,并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熟悉。华瑞便夸耀自己会气功,他主动提出要给我们露两手,我们假装看不懂他玩的气功小把戏,给了这个美国大男孩想要的惊呼与掌声。
凌晨两点,留下的中国人已所剩无几,而另一场狂欢,忽然重新开始。木门关了又开,不同肤色的来客呼啦啦涌入,又一个小时后,屋子里已座无虚席。酒精的刺激开始发力,耳边的音乐变得强劲,马尼克和他的朋友们跟着音乐跳舞,木地板发出的嘭嘭节奏中,舞动的年轻人,无论何种肤色,尽是满脸兴奋。
在已沉沉入睡的这个城市中,桂子山麓这间酒吧,依然不知疲倦地欢享黑夜,在音乐和酒精中尽揽五洲异域风。